從金魚世家到稀有異型,那是魚群漂浮,水草搖擺的小世界:台北水族街

 

在三民路口與民權大橋之間,存在著一條緩慢且透明的街景,民權東路上五段的這裡被稱作水族街,也是部分人口中的水街。這條街集結了近二十間水族店,玻璃魚缸裡的水草層層疊疊,燈科魚像銀色碎光般劃過,孔雀魚的尾鰭在光中閃出暈染的色塊,就像是一條異色的水景長廊。

水族街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70到80年代,當時台灣經濟正快速成長,都市裡華廈林立,彷彿一幕幕楊德昌電影裡的台北景象,狹窄陽台與小客廳擠滿日常,人們渴望在家中擁有一片微小的水域,安放生活的疲憊與細碎心情。

在當時養魚除了是象徵富裕與品味的方式外,社會氛圍對風水也極其看重,許多人相信水代表財富的流動,魚則象徵旺盛與生生不息。魚缸被視為招財、聚氣的重要元素,放在家裡或辦公室裡,就像是營造出一片持續流動的小水域,能夠吸引財運、化解煞氣。水族店隨著需求逐漸聚集在民權東路遍地開花,形成出被玻璃缸與水草拼貼出的獨特街景。

 

江戶時代養金魚是風雅的象徵

日本江戶時代,金魚最初被視為一種奢侈的賞玩對象,源自中國明代傳入日本後,開始成為庭園與室內的水景風景,當時只有大名、武士階級和富裕商人能負擔培育金魚,養金魚需要大量時間照護與嚴格的水質管理。這些金魚被養在特製的瓷缸、木盆或玻璃缸中,成為彰顯身份與品味的細膩象徵,養金魚也成為了風雅的文化意味。

到了江戶後期,養金魚的技術進步,金魚育種開始多樣化,出現了和金、琉金、蘭壽等更多尾型與色彩選擇,金魚逐漸走入平民生活。當時的金魚市集與夏日祭典上,會出現金魚撈攤位,小孩子用小網撈魚,這個活動成為日本夏季祭典的經典畫面。從賞玩到祭典體驗,金魚也成為庶民日常裡的涼意來源,反映出對季節感的細膩捕捉。

日本人透過注視金魚的呼吸、擺尾、細微動作,練習如何細看微小的變化,也成為江戶文化中「物の哀れ」精神的延伸,影響了後來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方式

 

日本江戶時代,金魚最初被視為一種奢侈的賞玩對象,源自中國明代傳入日本後,開始成為庭園與室內的水景風景
民國 90 年就在民權東路開店的金魚世家,是專攻金魚的專賣店
民國70到80年代養魚除了是象徵富裕與品味的方式外,社會氛圍對風水也極其看重
民權東路上集結了近二十家水族店
頭部蓬起如棉花糖的獅頭,華人特別喜歡這種吉祥姿態
金魚世家除了魚類,也有許多水草可以觀賞
華人喜歡圓潤的東西,因為覺得圓代表滿,滿就是福氣


金魚世家—— 專注與耐心之後才會浮現的另一層水中性格

金魚世家從民國 90 年就在民權東路開店,是一間被清澈水缸堆疊出來的金魚老店,走進門口,首先會被幾乎透明的澄澈水缸震住,整間水族館幾乎感受不到任何潮濕或藻味刺鼻的異味。在店裡專注看魚游動的細微起伏,甚至能慢慢察覺牠們的呼吸起伏,觀賞的過程也因此變得安定而享受。

紅白對比的和金、頭部蓬起如棉花糖的獅頭、背部高聳的琉金,尾鰭開展如一片輕盈的扇子,身型比獅頭修長,還有全身如水墨暈開的牡丹,每條魚都帶著不完全對稱的線條,安靜卻極具存在感。老闆陳又先觀察現在會願意養金魚的,剩下兩種人 —— 一種是非常有經驗、對細節極度執著的長期玩家,另一種是還沒被擊潰、剛踏進這片水域的初學者。中間那段好像想養卻不夠深入的客群正在慢慢流失,因為金魚需要照護的耐性與技術,比許多人以為的多很多。

看著一尾獅頭游過,腦裡冒出吉祥這兩個字,突然覺得有點笨拙也有點可愛,老闆說華人喜歡圓潤的東西,因為覺得圓代表滿,滿就是福氣。獅頭金魚正是這種華人文化延伸出來的,頭越大、身體越窄,就越被認為吉祥。金魚的原型是鯽魚,經過長期基因選育才成為今天這麼極端誇張的樣態,也讓飼養需要更多耐心與細心,背後多了對生命的照護責任。

還有人會特別選擇八紅一黑的組合,把一條黑色的牡丹金魚放進缸裡,象徵化煞和平衡,黑色牡丹不像紅金魚那麼搶眼,卻被視為空間裡的重要守護角色,靜靜在缸底游動,看起來甚至有點孤獨,卻也是整缸風水與氣場的關鍵。

如果我們從俯視角度看金魚,琉金的曲線最優美,像水面上的一朵花,琉金常被放進圓形或寬口水缸,從上方可以清楚欣賞牠的整體線條。但獅頭卻適合從側面欣賞,選擇方形的玻璃缸可以看見更見它完整側面厚重的身軀。養魚不只是單純放進缸裡餵食,還需要理解不同品種的身型特徵與泳姿,選擇適合的容器與觀賞角度,這種為魚選景的過程,讓每條魚的姿態被真實地理解。

 


文字:
影像:
Special thank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