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民路口與民權大橋之間,存在著一條緩慢且透明的街景,民權東路上五段的這裡被稱作水族街,也是部分人口中的水街。這條街集結了近二十間水族店,玻璃魚缸裡的水草層層疊疊,燈科魚像銀色碎光般劃過,孔雀魚的尾鰭在光中閃出暈染的色塊,就像是一條異色的水景長廊。
水族街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70到80年代,當時台灣經濟正快速成長,都市裡華廈林立,彷彿一幕幕楊德昌電影裡的台北景象,狹窄陽台與小客廳擠滿日常,人們渴望在家中擁有一片微小的水域,安放生活的疲憊與細碎心情。
在當時養魚除了是象徵富裕與品味的方式外,社會氛圍對風水也極其看重,許多人相信水代表財富的流動,魚則象徵旺盛與生生不息。魚缸被視為招財、聚氣的重要元素,放在家裡或辦公室裡,就像是營造出一片持續流動的小水域,能夠吸引財運、化解煞氣。水族店隨著需求逐漸聚集在民權東路遍地開花,形成出被玻璃缸與水草拼貼出的獨特街景。
江戶時代養金魚是風雅的象徵
日本江戶時代,金魚最初被視為一種奢侈的賞玩對象,源自中國明代傳入日本後,開始成為庭園與室內的水景風景,當時只有大名、武士階級和富裕商人能負擔培育金魚,養金魚需要大量時間照護與嚴格的水質管理。這些金魚被養在特製的瓷缸、木盆或玻璃缸中,成為彰顯身份與品味的細膩象徵,養金魚也成為了風雅的文化意味。
到了江戶後期,養金魚的技術進步,金魚育種開始多樣化,出現了和金、琉金、蘭壽等更多尾型與色彩選擇,金魚逐漸走入平民生活。當時的金魚市集與夏日祭典上,會出現金魚撈攤位,小孩子用小網撈魚,這個活動成為日本夏季祭典的經典畫面。從賞玩到祭典體驗,金魚也成為庶民日常裡的涼意來源,反映出對季節感的細膩捕捉。
日本人透過注視金魚的呼吸、擺尾、細微動作,練習如何細看微小的變化,也成為江戶文化中「物の哀れ」精神的延伸,影響了後來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