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冬在金門度過一個假期:從市場靠近居民飲食文化,我們最喜歡的幾個金門角落

吃當地,感受當季。

這是我們在金門的一家餐館「雨川食堂」的店裡看見的一句話,用這句話進入金門的飲食文化再適合不過。有些人對食物存在的是無盡的鄉愁和揮之不去的記憶,飲食文化是時間累積,受地緣影響,習以為常的飲食轉換成了一種獨特的金門文化。

 

金門有三個規模較大的市場,金城東門菜市場、沙美菜市場、山外菜市場。其中緊鄰著金城鎮與金寧鄉的東門菜市場,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,是食物與人潮最密集的市場。

東門菜市場有早市也有黃昏市場,市場裡市井小民自產的小攤散落在市場各處,在郊區大家習慣自己種菜,自己料理,吃不完的或是捨不得自己吃的,就會拿到市場販賣補貼家用。

正因為這樣,很多攤販擺出的商品是隨季節或是隨天氣而已改變的,在這樣的背景之下,價格與產量都充滿彈性,也是有趣之處。

 

 

 

金門氣候乾燥、吹著強烈北風的地理因素,這裡的手工麵線天然有嚼勁。
台灣的麵線通常會添加鹽巴,但金門的麵線卻是單純的原味。
金門多風少雨,很適合製作麵線。
金城老街上的中藥鋪。
《永寬鹹粿店 》下午兩點老師傅正在為鹹粿起火。
為鹹粿起火的時間大約是20分鐘。
《進麗小籠包》
《進麗小籠包》正在製作小籠包內餡。


早市在金門裡顯得重要,因為它不僅兜售著生鮮蔬果,也準備餵飽早起的胃。像我們這樣半路踏進來的觀光客,自然是在市場裡尋覓烹調的香氣,準備一飽口福。

用一個外來人的味覺來品嘗金門式的風味顯得新奇又有趣,印象裡傳統的小吃在這裡有著不一樣的呈現。捧著的這碗廣東粥米已化成粥糜,不見米粒的蹤跡,咬下這口油條,期待的酥脆是以韌性代替。送上的這碗蚵仔麵線,石蚵走小巧路線,鮮甜而無腥味。

走在東門市場的路上,腳步不自覺放慢下來,因為很難聽的到急促的叫賣聲調,這裡的攤販和熟客們三兩話家常,不疾不徐的整理食材。這樣特有的寧靜濃縮進金門的人文風情,逛一趟市場,吃下的全是傳統情懷。

 

  

《中興市場》
《中興市場》內的攤販。
《中興市場》裡面的《文記蚵仔麵線》。
《文記蚵仔麵線》
《沙美市場》
《沙美市場》周邊的南北雜貨店。
60年以上的老店《怡馨糕餅家》
《遠來興小吃店》
正在包炸餛飩的奶奶。
《遠來興小吃店》的廣東粥。

文字:
影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