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纖維「蕉麻」(Abaca,又稱馬尼拉麻),蕉麻素有「纖維中的黃金」之稱,自 16 世紀以來便廣泛應用於航海與貿易,它是船帆、繩索與漁網的重要來源。現今依然被運用在紙幣、茶包與工業濾紙中。過去曾被人類用來編織漁繩、造紙、綑綁貨物,纖維粗韌的特性期以來被視為介於工藝與農業之間的材料。蕉麻它以地域性植物為起點,經過二十一世紀科技紡織的再設計,從傳統的功能性用途後轉化爲在自然與製造關係中有更成熟的價值。
蕉麻延伸出的設計未來
近年的設計逐漸轉向對材料更細膩的思考,從關注人與物之間的觸感與時間感外,透過蕉麻紙紗的出現,讓我們理解台灣如何將古老的天然纖維蕉麻,透過先進的技術,成功轉化為「可穿、可洗」的機能性紙紗與織品。蕉麻紙紗具備快速排濕、高透氣性等機能,並能實現零廢棄的完美循環,使用後50天至6個月內可高度分解並融入土壤。
台北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今年迎來 30 週年,由「FENKO 鳳嬌催化室」策劃「歸根-樹火參拾,回自根源」(Re/Rooting— Suho 30 · The Future is Ancestral)以蕉麻作為特展,展覽中也同步展出 Balenciaga、COS、Gervasoni 等國際品牌運用蕉麻紙紗的實例。
在材料與思想之間重新回根
展覽延續了台灣紙業近七十年的堅持,早年埔里的長春棉紙廠奠定了纖維製紙的基礎,中日特種紙廠則在之後的年代中推進技術研發,使紙在日常與工業間找到新的用途。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三十年間以展覽、教育與出版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更貼近生活的文化,而 FENKO 鳳嬌催化室以充滿溫度的策展將紙重新帶入新的面貌,讓紙的形象逐漸從素材轉為更深的思想。
展覽匯集台灣在地研發高科技環保紙紗 Abacell 的特色,並邀請日本同領域的 Curegroup 集團參與,呈現紙工藝走入當代的前瞻性與實用價值。FENKO 鳳嬌催化室創辦人 Lino 李依耘也繼續深耕蕉麻紙紗的跨域推廣,讓「紙」以更多樣的面貌應用於當代生活。
歸根 —— 樹火參拾 · 回自根源
展期:即日起 - 2026.05.09 (二) (週日、一休館)
地點:樹火紀念紙博物館(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68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