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一台相機之前,能不能先想像它是什麼?第一屆台灣國際攝影節「民主的相機」

 

那隻在廣場上舉起鏡頭的手,是戰地現場貼近塵土的視線,它也可能是你手機裡沒有對焦的那張照片,那張拍得太快、再也無法重來的片刻。

攝影的民主同時也指向視野的共享,第一屆台灣國際攝影節 TIPF,以「民主的相機」為題,讓影像轉化為一種集體經驗的生成裝置。在集體記憶持續轉動、觀看方式改變的年代,這場以 C-LAB 為基地的展覽同時回望攝影的歷史與未來。影像是一種權力,也是一種開放,民主則是在現場持續發生的過程。

 

重新定義攝影的制度邊界

第一屆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由內容扎實的國際論壇揭開序幕,邀請全球頂尖攝影策展人、研究者及藝術家來台,包括:美國國家藝廊攝影部主任暨創始策展人莎拉・格林諾(Sarah Greenough)、德國 Steidl 出版社創辦人格哈德.史泰德(Gerhard Steidl)、藝術家暨馬格蘭攝影通訊社(Magnum Photos)首位及唯一台灣成員張乾琦,以及多位來自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等地攝影美術館的策展人。講題聚焦「攝影」、「藝術」與「民主」三者之間的關係,從機構典藏、策展、出版、創作實踐到公共參與等不同面向出發,探討攝影藝術的本質與流變,及其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發展歷程與當代意義。

由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發起,邀請沿岸制作、動態自造實驗室共同協作的「Made in Democracy —— 民主相機計畫」,是一項從攝影出發、回應當代民主想像的實驗性提案。嘗試在有限資源下,打造一台由民主國家設計與製造的熱感應相機。這台民主相機所使用的材料與零件,包括主機板、機身、感應元件、線材與耗材,皆來自台灣或其他民主國家。從設計方式、製造流程,逐步鬆動生產鏈與消費者、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既定關係。

「史泰德與法蘭克-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」,由德國藝術出版巨匠格哈德・史泰德親自策劃
格哈德・史泰德所成立的Steidl出版社,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
作品彰顯法蘭克以碎片、不完美與真摯情感所構築的攝影視野
TIPF主題展覽「在我們得獎之後-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」,藝術家陳世育作品
藝術家謝明澄作品


思考藝術民主化在當代的意義

「史泰德與法蘭克——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」回顧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攝影師羅伯・法蘭克與德國出版人格哈德・史泰德的合作,將攝影書視為一種介入社會與歷史的路徑。從《美國人》的印樣與書信手稿開始,我們閱讀的不單只是影像,也是一本書如何誕生的思考痕跡。另一展「在我們得獎之後——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」,聚集十五位台灣年輕攝影師,作品裡散落著對城市邊界、身份認同與身體經驗的自我辯證,這些新生代的攝影在不強調風格或技術下,反而保有一種粗糙但直接的視覺實驗感。

位於戶外空間的「親愛的台灣」展覽,則以三位藝術家影像作品回應台灣民主化的社會轉型,這些影像揉合共生青年協會、g0v、IORG 等團體的資料與參與,形塑一種動態且多聲部的政治感知。唐鳳與謝三泰的語音導覽,讓展覽多了一種靠近的方式,讓閱讀影像變得緩慢,也變得有溫度,在觀看與對話同時進行時,觀眾彷彿參與了一場真誠對話,聆聽創作者如何在創作的路上探索與實踐。

首屆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,也特別規劃一系列「專題講座」、「語音導覽 」與「 展場小聚」等活動,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從自身專業出發,帶領觀眾重新觀看與思考影像的可能性,並從中發掘影像與個人記憶、民主社會之間的連結。透過交流與對話,讓攝影節成為凝聚多元觀點、推動公共對話的平台。 

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

展期:2025.09.09(二)- 10.06(一)

週二至週日11:00-18:00,週一休館(10月6日除外)

地點: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-LAB(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)

 

tipf.tw

TIPF主題展覽「親愛的台灣,戶外影像展」,藝術家劉千鈺作品《風景作證:餐桌上的記憶場》
民主相機計畫,打造一台實體的「民主相機」

文字編輯: